防衛域名系統安全 國際化頂級域名聯盟成立
6月13日上午,第三屆亞太互聯網基礎資源能力建設合作項目(APICB)在北京舉行。該項目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和亞太頂級域聯合組織(APTLD)聯合主辦,為期5天。歐洲聯盟駐華代表團以及來自俄羅斯、新加坡、泰國、老撾、斯里蘭卡、尼泊爾、南非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行業代表、技術專家受邀出席。會議就亞太地區域名系統技術、IP地址管理及其他互聯網關鍵技術等的跨國戰略合作與能力建設進行了探討。
近年來,互聯網安全問題接連不斷地發生。這些安全問題都和域名系統有密切關聯。突發大面積網絡訪問故障如“多米諾骨牌”般造成了嚴重的連鎖危機,曝露出相關層級的域名系統的安全隱患。
據了解,完整的域名系統由本地域名服務器、根域名服務系統、頂級域名服務系統以及各級域名服務系統等四個層級構成。任何一層遭遇攻擊,都會導致相應范圍的網絡應用癱瘓,大到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網絡全面癱瘓,小到某個企業網站無法訪問。
根據亞太地區民意DDoS報道指出,DDoS攻擊范圍日益擴大,政府、非盈利機構,民營企業和銀行都在受影響之列,嚴重威脅了亞太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因此加強亞太地區合作研究,實現DNS安全保護的技術突破和資源推廣,提高互聯網基礎設施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此同時,加強亞太互聯網基礎資源能力建設合作的重要價值還在于有利于進一步消除數字鴻溝,幫助欠發達地區實現互聯網技術和資本投入的平衡,實現區域的共同發展。
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互聯網使用統計情況,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數已經達到32億人,發展中國家的用戶約有20億人,但仍有40億人未使用網絡。這種國家間及國家內部互聯網發展長期不均衡的現象,也引起了互聯網機構的關注。CNNIC主任李曉東研究員表示,該合作項目是希望在亞太地區搭建長期的互助合作平臺,通過分享和交流行業知識與技術,進一步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數字信息社會的互聯互通和提升互聯網基礎資源能力建設。這也有利于改善亞太地區的互聯網環境,提升亞太地區在國際互聯網機構和社群中的整體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開幕式上還啟動了由CNNIC倡議的國際化頂級域名聯盟(ITI)成立儀式。而這一機構的成立有利于推動國際化域名(IDN)與國際化郵件地址(EAI)在全球的研究和應用部署,建立國際化的信息分享平臺。
國際化域名(IDN)也稱多語種域名,指在域名字段里含有非英文字符的域名。國際化郵件地址,也稱國際化多語種郵箱,是指電子郵件地址中含有中文、日文等非英語字符的電子郵件地址,如“張三@光明網.中國”。CNNIC技術專家姚健康表示,國際化多語種郵箱電子郵件地址可以支持不同國人民使用本國語言作為電子郵件地址收發郵件,這些都有利于互聯網更加多樣性,擴大我國在國際互聯網領域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來自光明網